瑞典赢得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无现金社会”的竞赛

2018-05-27 14:32:38 来源: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瑞典赢得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无现金社会”的竞赛,将成为第一个无现金支付的国家。

在瑞典,当人们走进最大的咖啡连锁店,门口的指示牌会提醒顾客:不收取现金,请用卡或智能手机支付,很遗憾给您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想喝咖啡和买肉桂面包,没有现代支付工具,对不起,麻烦你不要进来打扰;如果你跳上一辆闪闪发光的蓝色公交车,也没有机会使用硬币或纸币。没有智能手机或信用卡,那么,你只能在司机的注视下,灰溜溜地“滚下车”。

走在瑞典最大的城市——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尤其是一尘不染的Odenplan广场,周围的银行都没有处理现金的服务。

前一阵,国内好些媒体也曾以非常“振奋人心”的“中国超越美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 为题广为报道,其根据是以《华尔街日报》所引用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高达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仅为1120亿美元。

在此,我想指出的是,所谓“无现金社会”中的“现金”,从金融角度来看是不准确的,很显然是把实物货币(纸币或硬币)等同于“现金”了。

现金(Cash),从狭义而言,指的是可流动形式的货币,如纸币或硬币;而从广义而言,银行的活期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都属于“现金”。

因此,“无现金社会”更为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无实物货币社会”。不过,约定俗成,既然“无现金社会”的说法已经流行了,就还是用“无现金社会”吧。但是,要了解的是,“无现金社会”中的移动支付方式,只是使用现金的另一种形式,并没有取代现金,最后结算支付的依然是现金。

事实上,“无现金社会”过去就曾存在过,比如易货贸易和其他的交易方式,未来货币可能的大趋势——数字货币,也可实现无现金交易。然而“无现金社会”这个术语,指的是现金被其数字等价物所取代。换言之,现存的法定货币(金钱),被记录了下来,仅以电子数字的交换形式而已。

不过,今年2月,瑞典央行行长英韦斯(Stefan Ingves)提出警告,瑞典很快就会面临所有支付方式都可能被私人银行掌控的情况,呼吁制定新的法律,来确保由公共领域控制支付系统。

英韦斯认为,支付体系属于国防和司法等公共利益,一旦战争或天灾等危机来临时,只要支付系统停摆,无现金社会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没有任何科技系统能够完全避免故障、或人为诈骗的犯罪行为。

此外,无现金社会是非常方便快捷,但也增加了对个人支出的无知和对欺诈的防范。因为消费者在刷卡时经常会超预算,完全意识不到支付现金的紧张感。而企业由于在商家保留了信用卡(或借记卡),又缺乏现金的交易记录,因此他们受到欺诈的风险增加(信用卡欺诈的两种主要类型:盗窃者通过手动或通过隐藏的自动化程序获取数据)。

还有,个人储蓄和有关个人收入与交易的信息,能被任何有权访问记录的人进入——无论是合法的,如警察和税务等相关人员,还是黑客,即“无现金社会”存在着隐私“裸奔”的隐患。

再顺便提一下,在“无现金社会”中,还容易出现无节制消费等其他问题。

近年来,瑞典人越来越担心无现金支付手段,会给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带来问题。因为,绝大多数银行早已停止客户在柜面上提取或支付现金的业务,商业区附近的居民,对这种状况也习以为常。

其实,美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信用卡,80年代信用卡就广泛使用了,加上借记卡、转账卡和支票等支付方式,也就是美国早已进入了“无现金社会”了。之前《华尔街日报》所比较的只是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移动支付方式,如Interac、ApplyPay、PayPal等,只是美国人的支付方式更多样化。不过,很多美国人依然携带纸币,特别在纽约、芝加哥那样的大城市,使用现金依然是很普遍的。

结论,社会总是不断地进步,创新是要鼓励的,“无现金社会”应该算是进步,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特别需要警惕,我认为双轨制,即实物货币同时存在更好。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