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就是守护未来——访著名金丝楠木收藏家林建生

2022-11-22 10:56:35 来源:网易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不同的人眼中,收藏有着不同的寓意。学者看到的是人类的进步阶段,政治家看到的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文学家看到的是非虚构的一个个细节,经济学家看到的是生产关系对社会的作用,哲学家则看到了一条条螺旋式盘旋的痕迹……作为活在此盛世的林建生,一位执着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著名鉴藏家,他所理解的收藏,是可以直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它们是一个个实体,为历史强悍地见证着。它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有序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守卫它们,就是守卫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历史渐行渐远,只剩下了背影。林建生却说:“让历史活在当下,我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这话并不语出惊人,却像林建生这个人一样,实在,真诚。守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谈何容易?正如笔者在写本文的时候,企图用五千余言还原林建生收藏十多年金丝楠木的酸甜苦辣,其实是难以做到的,林建生要用一座几百方米的楠康行金丝楠木收藏馆上百件藏品,还原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也是困难的。正因为如此,在浩瀚博大的历史面前,林建生时常感到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地渺小,在静穆而浑厚的历史面前,生命是如此的卑微。因此,传承文化的前提,必然是要仰望历史。

守,是不存半点私心的坚守,望,是不改初衷的仰望。历史得以驻足。

一、金丝楠木的文化精神

在林建生的生命里,金丝楠木的意蕴是很丰富的也是很深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名贵树种,也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塑形。金丝楠木的身上,有着很多矛盾的东西,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它才有着丰富的意义。它既坚硬又脆弱,它既凡又珍贵,它既粗砺又细腻,它既简单又复杂……它就如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充满了各种因矛盾而生发的思考。在林建生的眼里,金丝楠木的形态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浓缩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百折不挠的人文精神,也具体地反映着其科学艺术的进步和水,它不仅寄寓了个人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文化特

林建生不爱金不爱银,惟独喜欢这生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金丝楠木。树木让林建生想起古老的、我们内心那种与生俱来的东西,金丝楠木感召着林建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在他的收藏馆里,人们能看到的最多也是各式各样金丝楠木家具及其材料制成艺术品,参观者可以从这些金丝楠木连成的历史的隧道,穿越隋、唐、宋、元、明、清的皇宫,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成为国家级保护的物种。也是从这些历代对金丝楠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文明的进程。这一点,以林建生多年收藏专业的知识来看,一清二楚。从皇帝专用到官臣之家,从家具到棺材,从观赏到实用,都与社会的物质发展水相同步。尽管,金丝楠木自古都是皇家文化的象征,被誉为“皇帝木”,其实用和日常,历代都广泛使用。但是,正因为其后来普及的民间,因此具有了代表意义,它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水。可以说,中国的文明发展,在金丝楠木生长、演变到鼎盛的这些阶段,都可以得到取证。它的身上,反映着中国岁月苍桑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的技术发展水。金丝楠木的成长,也是社会的成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具制作,到造型各异的工艺品,金丝楠木走过了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繁复、直至到达辉煌之艺术高峰的历程。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每个年代各具特色的物件,还留下了我国劳动人民文明的步伐.留下了意蕴丰富的文化精神

所以,林建生收藏各个时代的金丝楠木物件,其实就是等于守护我们华夏历史的一件件证物,它向未来的人类证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收藏金丝楠木就是收藏历史的脚印。

如今,随着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也有所改变,金丝楠木的功能在当代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实用转向了更多的艺术,其文化意味比重占据了大多数,它又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林建生对金丝楠木的珍视变成了一种守望。他身为一名普通的江门市民、一个略有成就的企业家,在未来的发展中,他立足于当下去呈现历史,苦心寻找到一个妥善安放历史、理解历史的方式。他说,我建这个博物馆,为了给当地增加一个既是古文化,又是新文化的亮点,这是我一个炎黄子孙的职责。将来,我主要精力会继续放在金丝楠木文化的发扬光大。通过合适的载体,进一步广泛宣传金丝楠木所深含的文化元素。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将尽我的能力去挖掘、收藏更多的不同朝代的金丝楠木,为江门乃至全省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情。

热爱金丝楠木、收藏、守护,以金丝楠木为鉴,林建生的生命也沾染了金丝楠木的质地,坚韧不拔,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美、传播美。他默默地与金丝楠木相伴,韬光养晦,将自己所思所得糅合在一起,,于是,脱变出一种凝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生之年,默默守望历史,这便是自己的生命意义所在。2017年8月5日,【江门日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以:“热衷于收藏金丝楠木——林建生:痴迷生命之美”为题,介绍了他收藏中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二、鉴真藏珍

如今,楠康行博物馆已经拥有了很优良的口碑。人们记下林建生这个名字的同时也记下了楠康行博物馆,他的知名度除了在于它的馆藏量丰富之外,还在于它精心的布展和编排。由于林建生本身就略通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较深,所以,他对藏品的展览,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分类整理,而是有意识地按照历史沿革的时代脉络划分,精细编排,一个展品又一个展品,就像他所浸泡的一缸缸陈皮老酒一样,都有着林建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精心理解。人们透过这些有序的藏品,深刻感触到林建生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上不遗余力,实在是用心良苦。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他对文物的不仅仅只有热忱的爱,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独到的思想。

可以说,林建生将博物馆建成了一部历史书,历史在这里被轻轻翻阅,历史同样也给人以沉重的思考,在这里,人们思接古人,而走出门外,迎着高速公路的飞驰速度,人们不禁会想:“终于有那么一天,此刻也将成为历史,可是,是否会有有心人,将现在的生活痕迹保存给未来的人类?”这么一想,人们便认识到了博物馆的作用,也意识到了林建生对于未来的意义所在。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活在此刻的人,今日不知明日事,但是,他们却有必要也必须知道昨日事。

著名的历史学家杨奎松说过:“读史求实。史料的挖掘并不等于历史真相的浮出水面,需要有多种考证的角度,也需要历史学家抱着怀疑的精神。” 林建生很赞同这种说法,从某个角度看,一个出色的鉴藏家,他就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从不相信到相信,从怀疑到肯定,这个过程恰恰是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的,是理社会的前提。然而,当下的很多鉴藏家,往往缺少这种怀疑精神,人云亦云,甚至颠倒众生。在这场真与假的鉴证辩论中,历史是一位不在场的证人,需要依照自己的良心,鉴真藏珍,而不是见利忘义,口不对心。林建生便是这么一个心里有着无边的质疑的鉴藏家,对任何一件文物,他都珍惜,但也心存迟疑。一有机会,他便会请权威的专家到自己的博物馆来,让他们为自己的那些藏品作鉴定,就算大部分已经经过鉴定,有了定论,他还是会那样做。林建生经常邀请省内外的权威专家学者前来为自己的收藏作鉴定,还早在十年前,他就针対江门几乎所有人不知金丝楠木为何物的实际情况,自己出资在江门五邑华侨博物馆举办了:”首届江门侨乡金丝楠艺术珍品鉴赏会“,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认识、欣赏金丝楠木。他这么做,是为了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让它们经得住时光和人们的目光的挑剔,它们每一件都代表着一种唯一。同时,在专家们鉴真求实的时候,更多的历史细节也会随之呈现,文物也会随着这些历史细节而魅力大增。

前一阵,“国学热”的兴起,使林建生很是高兴了一下。无论很多专家对“国学热”如何诟病,他们担心和忧虑商业化、肤浅化的操作会使“国学”变味。那些打着“国学”的学术明星,四处宣讲所谓的国学,其做法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但林建生却有自己的看法。简单说来,国人兴起的那些“国学热”其实并不能称为“国学”,称为“传统文化热”比较贴切。多年来的学,林建生深谙真正的“国学”不仅仅只是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以及民风民俗等相关知识,真正的“国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潜心研究甚至常年坐冷板凳才能研究出结果,总结出其内在的精神,而不仅仅只是能熟读几本经书,抛几个冷僻典故就能称为“国学大师”是很狭隘的。而人们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林建生是很欢迎的,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传统文化早就面临着断代的危机,光靠像林建生这样的少数人在守望,是远远不够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专家有专家的程度,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程度,只要能唤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无论深浅,都是一件好事情。

事实证明,也就是这几年,乘着这股子热潮,楠康行博物馆的客流量大大增加了,来这里的参观的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尤为多的是那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中年人,他们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各种有效的建议,不仅建议,还付诸了行动。

相比之下,林建生却对期流行的那些所谓的“穿越剧”、“宫廷剧”感到很反感,它们为了收视率而胡编乱造,随意篡改甚至扭曲历史,实际上是在遮蔽历史这是,制造历史假象。这种流行,让林建生感到很可怕,对历史的捏造并且娱乐化,就是在消耗历史,使历史便得越来越浅薄,甚至失去尊严。林建生一贯认为,学历史、使用历史,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的基本标准就是——真实。唯有真实才信!有信才是艺术,无信就是游戏。而面对历史,是来不得半点游戏精神的。艺术想象是求真的途径。如果离开了求真的目标,把艺术想象变成随心所欲地操纵历史的手段,那么,就会形成对历史的解构与颠覆,形成对历史本身的伤害。穿越过后、娱乐过后、嬉笑过后,留下的将是一片狼藉。如果无中生有,节外生枝,遮蔽了历史真实而制造了历史假象,历史真的就会离人类越来越远了。那么,总有一天,人类必将要为这场消费历史的盛宴而埋单,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要比当下所获利的要多得多。因此,林建生在很多场合下都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忧虑。时代需要这种讲真话的人,需要这么清醒的人,若非如此,穿越了,历史就真的回不来了。

鉴真的精神,是楠康行博物馆夯实的地基,无此,它就是一座荒芜的大厦而已;求真的执着,是林建生人生道路上的动力,无此,他就是一个庸的人。鉴真藏珍,林建生在这个时代仰望并守护着历史,同时,也见证着进步和发展!

三、献给未来的礼物

林建生说,他时常会感到孤单。因为守望的距离,是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他守望的,是已经远离这个甚嚣时代的一段段历史,而他却置身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盛世,耳边是拍卖行一锤子又一锤子定音的声响,眼中是拍买场上鱼虾混杂的高仿赝品,海量的信息蜂拥而至,人们为了生存而步履匆匆,为了追求更好的甚至奢华的生活而机关算尽……这些,林建生无法感受不到,他不是古人,尽管他有着一颗古朴的心,他并非从历史穿越到今天的角色,他活在当下,却要守望过去。因为他知道,一个发展的民族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守望历史才能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忠诚守护中华文明。

作为一名守望者,他的职责是与时代的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守护生命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会感到与这个物欲的社会格格不入,他也会因为逆潮流而行走而感到步履艰难,他给世人一种遗世独立甚至清高的形象,正因为这样,林建生偶尔会有着逆时针的孤单的感觉。可是,他并不害怕这种逆时针,他认为,人有的时候,是需要逆时针的。他记得有一天,自己到公园武,很奇怪地看到有一群老人正在“倒走”,以后退当前行。他觉得很有意思,便上前询问何故?一位老人告诉他,“倒走”是一种健身的方式,因为人们从学步开始就只懂得向前走,向前冲,这种惯已经使人的骨骼肌肉形成了定势,思维也成了定势,“倒走”则可以使我们原来很少活动到的关节和肌肉动起来,使之得到锻炼。再加上,因为“倒走”不在完全视觉范围内,对人的衡能力、协调能力要求较高。老人的一席话,使林建生豁然开朗,重温历史,可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倒走”修炼吗?在现代社会,那些一直深埋藏在我们血脉中的民族传统,那些隐而难见传统精神,已经很少被我们回顾感受到,重温历史,就是一次精神修炼,在人们视野范围之外的遥远的过去,人们偶尔地背对今天,面朝过去,与时代飞驰的速度作一次逆时针的行走,边行走边思考,再转身时,必然会面对一个更宽阔更丰富的今天!历史的价值,可不是就在这样的一个转身的姿势中尽现吗?

原来,这样孤单的守望却也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终将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些难以计算的财富,这些财富非金钱所能换取,也非世俗的认定所能衡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楠康行会成为一间百年老博物馆,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这就是他献给未来的一份礼物。

二、就这样怀着自己的信念,幸福地守望着,他在等待,总有那么一天,他的周围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郭 军: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品牌研究会副会长】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