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7年遇冷后,90后小伙合作爱科农“坐拥”土地上万亩

2023-03-14 13:52:54 来源:搜狐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4年,高校“农林管理”专业毕业的张津玮,回到家乡齐齐哈尔甘南县,一头扎进农业,开了一家农服公司。

经过8年的深耕,张津玮凭借专注和敢于尝试,借力数字化的东风,而今将服务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2000亩。“原来服务土地面积也就在1000亩左右,一直到今年,我们才扩大到万亩的。”

这是一年前的张津玮没想到的,他竟然能在农村服务1万多亩地,还游刃有余。

返乡创业遇冷 7年未见起色

2014年以前,张津玮对自己的认知是这样的,“我大学的时候就想搞一些研究类的东西,感觉自己的格比较偏向于坐办公室或是做研究,原本是计划回家考个公务员。”

但回到家乡甘南县之后,张津玮的想法就变了,“我在学校学的是农林管理,经常接触一些比较前沿的国家农业政策或者农业发展趋势,比如土地集约化方向、全托管新形式。所以在回到家乡后,发现我们当地的农户还都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我带头做起来,说不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抱着一腔热血,张津玮在老家开启了农服事业,“开始没有成立公司,就是自己集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一些常年种田的土专家,以及当地农垦部门退居二线,经验能力很强的‘老农人’,一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们当地的农业模式。”

说干就干,张津玮开始挨个村进行摸底和宣讲,“我挨个村走,把种植户聚在一起,介绍全托管模式,机械作业的精细程度和效率,以及卖粮的一些优势。”现场一听,农民都很认同。

但后期合作推进起来却比较困难,“一是农村信息比较闭塞,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二是土地承包者担心,一旦我们和土地所有者达成合作,他们将失去现在承包的地块。”

这样一来,张津玮试图大范围获得合作地块的计划就暂时搁浅了。

从千亩到万亩 扩大服务面积只用了一年

张津玮说,在多年和种植户们的“斗争”和协调中,他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和种植大户的关系是对立的?“我慢慢发现规模经营过程中,我们和种地大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能抢地、抢利润,更可以互相合作,一起提高农业生产水,实现双赢。”如今合作后,种植户依然种着原来承包的地块,而张津玮则为他们补齐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短板。

“爱科农数字工具,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助力。我利用数字化手段有能力服务当地规模大的种植户,别管你是几千亩还是几万亩,我都服务得过来!”

而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甘南县专注农业7年的张津玮,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丰富经验的积累,终于在2021年迎来了他的事业转折点。

“去年通过朋友了解到爱科农数字工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使用,初期对于‘智慧种植决策’推荐的种植方案,只是在部分地块里进行尝试,就拿施肥方案这块来说,爱科农‘智慧种植决策’系统建议施肥量是每亩40斤左右,但以往我们是至少每亩施肥量要在50斤左右。担心肥料用少了影响产量,所以大部分地块,我们还是使用了经验用量,后面看作物长势,结果是多施10斤肥料并没有长得更好。”张津玮说,后来他们在除草剂的使用上,就完全采纳了爱科农的用量建议,比往年减少了30%以上的用量。

张津玮服务的农田

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长势功能,也获得了张津玮的青睐。“我们的种植面积比较大,每次巡田都要一两天,但现在我在手机APP上就能看到所有地块长势,哪块地不好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可以直接去指定地块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一次尝试合作,让张津玮真切地感受到了农业数字工具的魅力,“在我创业初期,数字农业还是处于一个概念阶段,国内还没有类似爱科农这样的公司,在种植端能做到如此的数字化落地,我还挺惊喜的。”

随后,张津玮在2022年初果断地扩大了种植面积,“今年我们全托管了12000亩地,种植鲜食玉米,在新承包的地块中,有2000亩的地块3年减产严重,每年收成都在7000-8000斤之间。但今年在种植前我们根据爱科农的建议改变了种植方案,目前来看,预计产量将在15000-16000斤左右,当地的农户都很服气。”张津玮说到这里不由得开心地笑了。

“我想明年多采购一些无人机,结合爱科农“智慧种植决策”系统,将无人机遥感功能应用到更多服务的地块上,结合数字工具其他功能,帮服务的规模种植户做更精准的指导。”说起这些,张津玮一脸兴奋和期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