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人才计划启动 构建超材料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2021-06-16 15:24:03 来源:深圳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6月1日,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重点介绍了我国超材料领域加大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情况,以及超材料技术的最新研发进展。

构建超材料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今年4月,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启动了与高校联合培养超材料博士的专项计划——“钱学森计划”。重点面向超材料底层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为我国超材料领域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依托自主培养的超材料领域科研队伍,使我们能够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把一个个实验室里概念性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真正的装备技术,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和应用。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尖端人才对于一个领域、一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刘若鹏说。

刘若鹏回忆说,2010年在深圳创业时,超材料领域在国际上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国内当时开展研究的人非常少,更别说是超材料专业团队了。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下,要去打造一支属于我国的超材料专业技术队伍非常难。在政府的支持下,光启很早就开始培养超材料博士后人才。”刘若鹏介绍说,作为深圳首批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目前已经入站了135位博士后,今年将实现第100位博士后出站。

“今年‘钱学森计划’是首次招生,目前招生已经进入了尾声。”刘若鹏解释说,之所以将该项人才培养计划取名“钱学森计划”,一方面坚持“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也要有“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的志向。

超材料技术每24个月跨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钱学森计划”启动的同时,另一场推动超材料技术0-1-N发展的大会在深圳举行。4月17日,第二届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国航空研究院孙聪院士当选新一届主任委员,委员中包括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他们将共同推动我国超材料技术发展。

作为我国首个以超材料技术为研究对象和应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依托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做基础研究、光启技术为产业化应用单位而建立的,在我国超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光启的科研团队在4年前成功将超材料技术应用在尖端装备,量产成品率由早期的不足50%提升到如今的95%左右,不断提升我国尖端装备的性能。

刘若鹏表示,超材料技术从最早期的科研研制到小试,到小规模中试,再到中规模批产。从今年开始,已经正式进入到大规模批发生产阶段,并且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光启深圳银星基地的扩产,以及在顺德建设的709基地顺利投产,使得大型复杂超材料的技术工艺构建,以及制造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超材料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后,性能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每24个月跨一代的研发节奏。”刘若鹏透露,光启正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第三代超材料技术进入大规模量产和应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正式启动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研发,计划在2023年推出第四代超材料技术。

深圳科创进入新发展阶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若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的建议。这一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群的规划。

刘若鹏介绍,目前一些联席会议和相关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在此基础上,深圳已开始将各领域相对零散的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并形成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群体。

“当前深圳科技创新已从产业链低端逐步向产业链中端、高端演进,在逐步进入无人区后,开始在一些新兴领域引领创新。这要求科技创新不要局限于具体的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是产品生产制造成本的降低,而是要在源头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改变。”刘若鹏说,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所从事的超材料技术研究不是为了降低某一种材料的制造成本,而是要创造世界上不存在的人造物质,并且把它直接转化为尖端装备。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是“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作为一名在超材料基础研究领域摸爬滚打的科技工作者,刘若鹏表示,科技工作者要让自己的科技抱负体现出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将自己所从事的科技事业跟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起到重大支撑作用。

“真正地把科技创新工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论文里面,要让科技创新服务于我国重大科技战略、重大工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才是底层基础研究或者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刘若鹏说。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