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点:留住一方文脉与乡愁,无锡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炉”

2022-07-24 22:09:35 来源:无锡新传媒

打印 放大 缩小

22日,无锡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对外公示,此次共有20个市级地名入选,包括3个古城名、5个古镇名以及12个古村落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老地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能不说“遗憾”。无锡是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将一些文化价值丰富的地名列入保护名单,对于打造锡城特色文化、留住无锡人的乡愁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00个地名中首批20个入选“文化保护”

地名,是一座城市特定的地理标志,也是一段历史的重要载体,它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笺,承载了这个城市全部的故事。无锡的“地名保护”工作一直持续进行中,今年还将推出全新的《江苏省无锡市标准地名录》,保护传承好地名文化这块“活化石”。记者从无锡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了解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行省、市、县三级保护制度,按三级行政区分别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调研、建档、申报、评定和保护。”


【资料图】

无锡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第一批地名保护的选择上,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地名沿用时间较长、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并有重要传承价值和知名度较高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地名。而对于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则是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设定。记者发现,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古城有无锡、江阴、宜兴;古镇则是扬名、荡口、梅里、长泾、周铁;古村落包含了严家桥、礼社、大坊桥、七房桥、红豆树坞、赤岸、蒲市里、湖塘里、永定、南塍、五圣、胥井。

目前无锡市区(不包括江阴宜兴)经过各级政府批准命名以及地名普查确认的地名约有7000个,含道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桥梁等。

老地名记录了“城市成长”的模样

无锡的很多老地名都有故事,与附属的老建筑、老街巷等共同构成了当地的空间格局和历史变迁。无锡市方志学会会长郁有满说,比如此次入选第一批无锡保护地名的古镇扬名,它是为数不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地名,“在古代,我们没有‘市’‘区’这样的称呼,只有‘县’和‘乡’,像以前有兴宁乡、万安乡、神护乡等地名,这些名字中都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据了解,宋代之前即有扬名乡,为无锡最古老的古镇之一。郁有满强调,“扬名地区可以说是‘都市里的村庄’,工商业发达,现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它又历史悠久,有夏商时期的遗址许巷,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马蠡港、尺马渚等。”

梅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末。众所周知的“泰伯奔吴”的故事就发生在梅里,同时还能作为革命根据地,在梅里长大的无锡市民都知道,在梅里发生过的故事很多。说到荡口,“甘露青鱼”可不能少,这也是荡口重要的产业之一。除此外,荡口的古镇风貌也保存完好,“连接伯渎港的北仓河岸保存着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华蘅芳故居就是其中之一。”郁有满在80年代就开始关注无锡的地名,对此他有热爱也有期待。他告诉记者,无锡在地名保护工作中做得比较好,在老城改造中,尽量将老地名保留了下来;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新地名的设置一方面突出文化韵味、地域特色,在《江苏省无锡市标准地名录》中,详细地记录了上千条地名的含义。在他看来,地名其实记录下了一座城市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模样。就像是你种了一棵树,从发芽、枝干到树叶,一步步地将时代、人物、事件特征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城市地名要好好保护。

年轻人想“打卡”年长者谈“乡愁”

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位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地名需要保护;但对于老地名是否需要一字不差地保留,并让消失的老地名“回归”,却各有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家门口的地名和工作单位的地名,是记得最清楚的。”80后、90后、00后觉得,如今出行都是靠导航,每天都会经过许多街巷和道路,不会特意去记地名。相比较老街道改名、保留等问题,更吸引他们的是一些含有特殊意义的道路。比如上海虹口区的“甜爱路”,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如江阴有条博爱路,无锡也有甜爱路,都是我们立刻能记住的路。”而对于年长者来说,他们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对老地名的“称呼”,消失了或者更改了,有时会不知所措。69岁的戴孟珍说道:“我年纪大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老地名改变后一段时间内,会让我找不着东南西北。”75岁的邵红英则笑着回忆:“家门口的许多老地名,在我小时候就有了,它们是陪伴我成长的重要依据,我很想以后跟孙子、孙女吹牛,当年奶奶也曾是在这条路上追逐百米的少年。”在国外工作多年的无锡人唐女士表示,“我奶奶家住在曹张新村,那边有名的小吃很多,在国外如果遇到无锡老乡,说起‘曹张’,大家都会唤起一些相同的记忆,我回国后也一定会去那里打卡,这是我的乡愁也是我的回忆。”

郁有满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城镇改造所带来的拆迁和城乡行政单位的大量合并、重建,近1500个老地名消失,但同时也有新地名出现。据了解,近年无锡也将不少消失的老地名逐步恢复,如梁溪区的一里街,因为区域规划拆迁的关系,原来的街道已经没有了,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地名,将其重新赋予了“新身份”。

新老地名都需保护 缺一不可

对于老地名的保护,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桂秋认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它具有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老地名”就是这种“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标识,一种外在的表征。“人们一提起这些老地名,就会唤醒对这个地区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全部记忆,会增加我们对自己‘所从何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采访中,不少市民对于“地名保护”也出谋划策,“比如用一块纪念碑或者石头上刻字的方式,记录下老地名的故事。”暑期带着孩子来和平电影院看电影的陈冰表示,书院弄路口“百巷崇安”的标识下有三个屏风,屏风上刻的都是跟书院弄有关的典故,“看了这个,我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书院弄,原先这里有个‘严氏试馆’,是严姓子弟来考试时食宿和复习功课的地方,希望这样的设施能再多一些,让年轻人多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文化学者庄若江表示,“让历史地名在新道路中沿用,而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在她看来,老地名要保护,同时注重新地名的规范化。老地名是记忆,新地名则是发展,缺一不可。

记者从无锡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获悉,无锡每年大概会新增200个左右的新地名,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发展而产生的新地儿,另一方面是无锡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名字,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小街小巷,如今都赋予了名字,除了方便大家导航寻路外,也便于市民搜索停车位以及相关部门对区域道路的管理。(璎珞 毛岑岑)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