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步开展2期临床!这次AI制药来真的-环球最资讯

2023-06-29 13:15:47 来源:腾讯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6月27日,英矽智能的一则消息引发创新药领域关注:公司自主研发的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下简称“英矽055”)获FDA批准开展2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批患者给药。

这可以说是目前AI制药领域研发进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资料图】

据了解,“英矽055”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完成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并已成功完成1期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数据。英矽通过这个项目向行业表明:AI筛选出来的分子不仅能够成药,而且有希望在临床中获得验证。

在创新药领域,AI制药宛如一颗忽明忽暗的新星,医药行业对AI的态度也一直比较暧昧。直到2023年年初,ChatGPT席卷全球,AI技术颠覆力量吸引到全行业的目光。3月21日,英伟达公司CEO黄仁勋在AI开发者大会上表示:“AI技术已经迎来‘iPhone时刻’,将会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物医药领域,黄仁勋认为:“目前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转向利用生成式AI来发现疾病靶点,设计新型分子或蛋白质类药物,以及预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他着重列举了几家AI制药公司,其中就有英矽智能。

图源:英伟达2023年GTC开发者大会 黄仁勋分享内容

从产业角度来看,AI制药的作用不仅仅是开发一两个药物,还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早期药物研发行业格局,以至于彻底改变医药产业的创新模式。

“从0到无穷”,节省62.5%的时间

据公开资料,“英矽055”从最初立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提名,包括早期靶点确认、临床前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等过程,仅用了不到18个月的时间,这正是英矽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赋能的结果。

此后2年时间内, “英矽055”先后完成了First-in-human微剂量组临床试验,新西兰和中国展开的1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抵达2期临床。如果研发、上市的路线走通,AI制药将彻底打通一条“从0到无穷”的路。

那么,“18个月从立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这个成就,对创新药行业意味着什么?

以行业熟知的PD-1产品为例:

1992年,日本科学家Honjo从小鼠中分离出PD-1基因;

2002年,Honjo和另一位科学家阐述了PD-1/PD-L1对人体T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抗肿瘤提供的理论基础;

2006年,Medarex的PD-1抗体Nivolumab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1期试验,首批计划入组39名癌症复发的病人,而后这家公司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

2014年,Nivolumab(O药)获批上市,这是第一款获批上市的PD-1单抗。

从靶点发现到机理研究,PD-1产品花费了10年;从机理研究到临床试验,花费了4年;从开启临床到推进上市,花费了8年时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这是开发一款全新靶点药物必须花费的时间。

虽然大分子和小分子有所差异,但新药产品研发周期基本无差,想要出成果都很困难,这也是创新药“双十定律”得到行业普遍认可的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O药这样的研发进度,还得益于一个必要的基础:PD-1是一个较早被认可的广谱抗癌靶点,且其研究进度是受全球各地研发者接力下的努力成果。即使忽略掉这样的先天优势,只算机理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时间,“英矽055”仍比O药节省了近62.5%的时间。

节省的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前阶段的研发:AI等众多辅助手段运用于新药研发,可以在新药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药理毒理等方面给科学家提供参考。这些正是体现创新性的最重要环节,药企们愿意花费重金聘请的研发大佬,工作也多集中于这一环节。

如今,创新药的研发思路和方法虽然成熟不少,但“低垂的果实”也被摘得所剩无几,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创新药研发难度持续加大。国内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扎堆、出海受阻,重仓创新药的基金买方一片“哀嚎”,如此种种,都在反映创新药研发的艰难现状。

“英矽055”的18个月,意味着其药物研发效率大幅提升,给拥挤的创新药市场开辟了更多新的想象空间。

推进2期临床,AI“概念”落地

自2014年发展而来的AI制药,经历了近10年数据、模型的迭代与积累,相较于传统制药来说,AI参与的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可以节约40%-60%的时间成本。但这些成果一直难以被外界了解。

AI制药企业需要自证。不少AI制药企业采取和药企合作的方式,在制药系统性工程中承担一部分工作,AI对研发的加速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推动了多少?作为“乙方”,AI制药公司没有过多话语权。

想要更好地验证、展现自身的AI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AI技术,自行推动管线研发进展。这就需要企业对制药工程更准确地理解,也要有后期临床大额资金投入的准备。

2021下半年,国内创新药行业步入低迷。要知道,大批资本是在2020年左右才开始重点投向AI的,自然迫切希望看到AI制药的实际推动成果,不满足于只是一个缩短时间的“概念性”的存在。

“英矽055”,便是英矽智能自行推动管线、进而向外界证明AI能力的管线,它针对的是一种罕见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由于发病人数少,科学家对致病机理研究并不透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徐作军曾指出:“2000年以来,目前针对这个病获批上市的药只有两款,副作用还都比较明显,而且只能减缓肺部纤维化过程,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AI正好能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发挥最大功效。今年1月初的数据显示,“英矽055”在1期临床在78例健康受试者身上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等特征。另外,“英矽055”在今年3月获得FDA的孤儿药认定。

据了解,基于1期临床试验在真实人体的应用成果,英矽智能在今年2月底召开了“英矽055”的中国2期研究者大会,并于4月启动患者入组;6月初,FDA也批准“英矽055”在美国递交的临床2期申请,至此“英矽055”的全球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正式开启。

根据新闻稿,英矽智能计划在中美两地的近40个研究中心招募60例患者。该实验包括4个平行队列,主要测试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有效性。

据统计,在传统制药行业,进入到1期临床的候选药物能够顺利推进到2期的不到10%。全球来看,新药研发中用到AI工具开发、推进到2期临床的品种不在少数。但完全利用AI技术发现靶点并确定候选药物推进到临床2期的,不超过3条。

英矽智能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指出,利用AI识别新颖靶点,再针对新靶利用AI生成新颖化合物结构的,目前“英矽055”是唯一一个。

也可以说,这是全球第一款潜在first-in-class 的AI药物。

AI制药“快进期”,颠覆、重塑将是主题

2023年被称为AI元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AI应用和AI技术解决方案上。

6月13日,赛诺菲发布消息称,公司将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快面向患者的突破性成就。并且,这一次对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投入,赛诺菲少见地提出了“all in”的口号。

图源:赛诺菲全球官网

医药行业对AI技术的侧重,本质上是传统制药在创新上的乏力,也是众多新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一个由AI技术全程发现、设计的新药,对破局当下的创新药研发而言意义非凡。

眼下,“英矽055”在中美两地同步进入2期临床,首次真正将AI药物应用于患者群体中。尽管后续的临床试验已经超出当下AI制药的主战场,在上市之前“英矽055”还有漫长的验证待完成,这其中必然也存有各种风险和变数,但它如今每一步验证的成果,正在成为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中优势的有力证明。

而历史告诉我们,行业里一个新的突破产生,后续的突破将会越来越快。AI技术进步带来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

这种前端研发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整个创新药产业的格局,也将加速行业的出清力度,颠覆、重塑将会成为行业玩家要面临的高频主题。当下,变动就已在酝酿之中。

健识局获悉,英矽智能设有双总部,一个位于美国纽约,另一个在中国香港。中国加入ICH已经5年多,中美两地2期临床已经基本畅通。临床试验一旦成功,中国或许能更早享受到AI前沿技术成果。

撰稿|烟酰胺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英矽智能##AI制药##医疗#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