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讯:多地严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模 总量“只减不增”

2023-05-26 13:13:3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期,继续有多地出台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规定。在县级层面,有地方已明确编外人员总量“只减不增”。

多地严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编外人员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编外人员规模过大不仅会影响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还会增加财政负担和社会管理难度。因此,严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模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资料图片)

近日,继续有多地出台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规定。陕西省延安市出台办法明确,重点岗位一律不得使用编外聘用人员。经费方面明确编外聘用人员平均工资标准控制在2800元/月以内。长沙市雨花区也明确: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有序推进编外人员清理工作。

在县级层面,有地方已明确编外人员总量“只减不增”。

例如,据安徽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网站公布,近期,为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合肥市肥西县从人员入口到考核监督,连续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切实提升编外人员管理效能。

肥西县明确严把入口关:该县遵循“总量控制、核准使用、公开择优、合同约定、动态调整”的原则,由机构编制部门对所有编外用人申请进行饱和度测评,确保编外人员总量“只减不增”。据了解,此项任务已纳入该县节点平台,今年以来,编外人员实现零增长。

长沙市雨花区也明确: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采用“规范一批、转化(消化)一批”的方式,有序推进巡防、协管、园林绿化、后勤服务保障等岗位的编外人员清理工作,通过择优转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编外人员的消化与精简。2019年以来,雨花区收回、划转雇员实名制管理人员数额70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消化编外人员130名,精简近5%。

根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云南楚雄、广东惠州、湖北十堰等地正进一步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一批管理办法接连落地。

湖北十堰清理规范编外人员326人,节省财政约1500万

稍早之前,4月7日十堰市委编办刊文介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的“十堰模式”,其中给出了一组重要的数据:

一是底数清,实现编外人员管理“数字化”。全面摸清市直编外聘用单位涉及67家主管部门,177家单位,锁定编外聘用人员3400人。通过清理规范,比上年同期减少326人,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对总体数量、身份信息、部门分布、年龄学历、经费来源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编外聘用人员统计分析台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责任清,实现编外人员管理“精细化”。通过明晰职能、细化分工,健全责任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源头管理,打造了以机构编制管理为总揽,人事管理为支撑,经费核拨为保障,日常管理为基础的“闭环式”管理链条,实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责任明晰、高效配合的管理模式。

三是条件清,实现编外人员管理“科学化”。坚持岗位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明确编外人员聘用条件,严格规范编外人员岗位适用。建立健全编外人员考评机制,对编外人员的岗位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奖优汰劣。

“编内清闲、编外忙碌”现象普遍

专家发声

据南方都市报此前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晓东被采访时谈到,编内、编外人员紧密相关,清退编外人员让编内人员职责回归,为下一步优化编制资源,合理配置编制打好基础。

胡晓东表示,编外人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工作量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需要编外人员协助。”他认为,除绝对工作量的增加外,相对工作量的增加也是机关单位聘用编外人员的重要原因,“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组织协同与人员协作,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下难以保证工作效率的达成,从而导致相对工作量增加,不得不聘用编外人员以补充人力的不足。”

有业内人士表示,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编外人员有一些普遍性规定。首先,需是机关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调整人员后,仍无法完成工作。其次,编外人员岗位需要具有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特点。符合以上两点条件,相关部门才能根据工作内容和任务量,对编外人员的聘用要求和数量进行评估,实行定岗定编。

然而,“编内清闲、编外忙碌”是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常态。在调研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晓东发现此类现象,“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在招聘之初就没有对编外岗位做出详细的职位说明和规定,也没有在聘用合同中予以体现。二是在编外人员使用过程中,组织、人事、编委等部门缺乏对用人部门的有效监督,造成工作分配上的不均衡、不科学和不合理。”

此外,编内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社会福利缺失”等情况也屡屡发生。“编外岗位的工作变动性较大,很难科学定薪。”胡晓东认为,“而规范编外人员管理是科学定薪的前提和保障。”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对编外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现有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考察编外人员工作的规范性、效率性、积极性,缺乏对编外人员资金管理、项目评估、项目监督与运行、项目终止与人员退出等方面的考量。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晓东看来,在具体履职过程中,编内、编外人员的职责关系、工作关系、权力关系都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把编外人员及其岗位职责梳理清楚,就去核算编内人员编制,很可能造成编外人员再度隐形扩张。”他表示,“清退编外人员让编内人员职责回归,是精准精简编内人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优化编制资源打好了基础。从这一层面看,清退编外人员并不意味着缩编工作的加速,而是整体优化编制进程的开始。”

(综合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综合、金融界)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