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的中国机遇或者是未来的中国机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018-04-10 09:46:29 来源: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

4月9日,由新浪财经、正和岛联合主办的2018博鳌新浪财经之夜·正和岛夜话在海南举行,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出席并演讲。

秦朔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促进了分工的深度和专业化的程度,使得中国可以同时在不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优势。在谈到未来的机遇时,他认为,第一,还是要好好开放市场。第二,要好好地要去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主动性跟积极性。

“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劳工问题,环保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一直沿用这个方法,可能会在全球占有更多市场,但是不可持续的,总有一天不跟你玩这个游戏,你的市场规模就要被动收缩,反过来会影响你分工的专业化跟分工的深度”,秦朔表示。

以下为演讲摘编:

秦朔:我分享一个最近在想的问题,最近做比较多的研究和调研都是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内资、外资、国资、民资采访了很多人。我在想一个问题,过去40年的中国机遇或者是未来的中国机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回到亚当斯密最基本的理论,市场的规模决定分工的深度和专业化的程度,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于生产效率的高低。所以,如果是回到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中国过去40年包括未来最大的机遇还是在于中国有一个规模非常非常大的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是负担,不可能是红利,中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全世界瞩目。正因为中国的市场非常大,我们在全球服务的市场非常大,倒回来讲另外一段,就是你分工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我们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49万多个,现在我估计已经过亿了,因为李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讲是9800万个。换句话说中国每15、1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边是非常大的市场,一边是充满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的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非常非常多,非常蓬勃,从20后的褚时建、李嘉诚,到现在的00后的创业者,所有的9个代际的人在同一个市场里面去打拼,所以中国形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分工,它的专业化可能性就非常非常大了。

所以,今天中国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可以在互联网领域里跟美国竞争,可以在制造业里跟德国竞争,跟日本竞争。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服务业里面跟美国一些品牌竞争。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跟亚当斯密那个年代讲到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因为那个时候所谓的比较优势都是讲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个方面是有优势的。

因为即便我每一个方面都比你强,但是由于分工的原因,还有机会成本的问题,不可能乔丹说做最好的汉堡包就去做汉堡包了,这对他是不经济的,所以他还是要靠打球。

中国出现情况是什么?因为中国太大了,相当于很多国家的总和,中国某一些领域已经足以支持一个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中国成为了一个可以与国际竞争者抗衡的经济体,它有可能在很多领域里同时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同时都在国际市场上存在。除了可能像农业领域,因为我们太分散了,没有办法做到集约,太多的行业里面,中国同时都赢了。不仅会做加工制造,能够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同时在很多科技方面的创新,无论是通过国家的方法还是通过民间的方法,有很多创新也走在世界前列。创新跟制造同时都存在。这是中国现象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讲到最后,未来中国新的机遇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要保持这样一个态势,应该注意什么呢?

第一,我们还是要好好开放市场,建立这个市场。

第二,我们要在另外一端,好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主动性跟积极性。因为在我们过去跟全球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所谓儒家资本主义或是叫国家资本主义,换句话说,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劳工问题、环保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包括一些竞争壁垒的问题,如果我们一直沿用这个方法,我们可能在全球占有更多市场,但是不可持续,总有一天别人不跟你玩这个游戏了,你的市场规模就要被动收缩,反过来会影响你分工的专业化跟分工的深度。

所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平的、法制的市场以及结合创业者跟企业家的精神,这样中国未来几十年还是非常令人期待跟看好的。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