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名“守艺人”组团秀绝活_世界热门

2023-06-27 09:04:15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5年来省内最大规模非遗技艺展在沈举办

300余名“守艺人”组团秀绝活

千山泥塑彩绘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张晶晶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杨竞

义县社火、永利核雕、千山泥塑彩绘、朝鲜族打糕……6月24日,“非遗迎端午匠心颂振兴”2023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第九届沈阳非遗博览会在沈阳铁西红梅文创园落幕。作为近5年来我省组织开展的最大规模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本次活动囊括十大门类的近百个非遗项目,300余名非遗传承人以集中展示、沉浸式体验、文艺展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参观者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此次活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以传统技艺展示为主,重点展示剪纸雕刻类项目、反映民族地域风情项目、篆绘捏塑等手工技艺和辽宁特色美食佳酿。

在匠心坊展区里,琥珀雕刻、锦州锡雕、本溪桥头石雕、大连核雕等11个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展览现场,传统锡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岩正在创作一把壶承,他指着手中的壶承向游客介绍说:“传统锡雕综合了南派的细腻精致和北方的古朴自然,传统锡雕工艺流程很复杂,包括选料、点铜、铸板、制图、刨制、焊接、镶嵌等工序。”

一把雕刻刀、一颗琥珀,陈焕升在琥珀雕刻展位前专心于创作。他手拿雕刻刀在琥珀上雕刻纹样,厚薄有度,刚柔相济,精致的纹案慢慢显现,围观的人们对他的工匠精神赞叹不已。

观众在匠心坊展区看到了各种雕刻,而在民俗巷展区则可以看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岫岩满族民间刺绣、辽西太平鼓、朝鲜族农乐舞等27个非遗项目。

民俗巷将沉浸式体验融入技艺展示之中,通过民俗“土炕”、绣坊、婚房、场院、蒙古包、民族特色幕墙、药铺医馆等场景设计,将传统美术、技艺、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游艺、杂技、民俗等类别中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汇聚一堂,营造一物一境、一步一景的观展氛围。

房女士领着孩子一会儿坐上满族花轿拍照留念,一会儿驻足于蒙古包前倾听马头琴演绎的草原欢歌,在与朝鲜族农乐舞传承人携手载歌载舞中,又体验了独具辽宁地域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

赏非遗,看表演。在互动展演区,本次活动推出了“开幕演出”“沈阳都市圈专场演出”“少数民族专场演出”“非遗项目专场演出”4项展演内容。秧歌、鼓乐、木偶戏以及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马头琴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分时段进行互动和热场展演。

观众王丹丹不仅借助绣花绷子体验了指尖穿针引线的女红技艺,还体验了压芦苇、编草席、敲单鼓、扭秧歌的乐趣。她说,“在向中医传承人问诊把脉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相关药理诊法。”

线下展演热火朝天,线上展销同样热闹非凡。本次活动将“辽宁好手艺”与非遗云购物相结合,在线下展示期间同步进行网络宣传推介,让非遗的“守艺人”做客辽宁非遗直播间,邀请人气网红、草根明星在现场直播,多角度介绍非遗好物、非遗好礼和非遗绝活,推出“结伴非遗购”“亲子嘉年华”等线上线下互动内容。

在现场还特设了“推介厅”,将“非遗保护成果推介”“非遗扶贫工坊发布”“文创产品推广”“文化旅游线路推介”等系列内容进行整合推广,进一步挖掘“非遗+数字”“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将最精湛的传统技艺、最精美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技艺特色的生产原料和工具等展陈于观众面前,全景展现辽宁匠人的坚守和匠心的传承。”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