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AI”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

2022-03-25 09:02:02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近日,《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入列全国第一方阵。截至“十三五”末,我省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300家,基本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让机器具备人一样的功能,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商、医疗等领域。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并将在2030年达到15.7万亿美元。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工智能助力;享受高品质生活,需要人工智能优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需要人工智能赋能。对于一个有志于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的地区来说,这是不断抢占新赛道、培植优势的必由之路。

据媒体报道,当前凡是创业项目涉及人工智能,融资都非常容易,且不断刷新纪录。但热潮之下也同样需要冷思考,当前人工智能还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存在可靠性、安全性等诸多瓶颈,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空间巨大。整体而言,目前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已经取得极大进展,但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指纹和人脸识别留下的生物特征数据、自动驾驶留下的个人行踪数据、手机APP保存的个人隐私数据,医院里留存的诊疗数据……人工智能跑步进入工作生活的众多场景,由此带来的数据泄露、数据伪造、隐私安全、伦理困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从“智能的想象”到安全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人工智能在研发和应用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规划》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宣示,而是对长远未来的深层布局。站在发展困境与时代机遇重叠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需要供给端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也需要富有活力的需求端双向发力。湖北有科教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制度优势、应用场景,在智能时代的大趋势下,需要进一步让技术的红利释放为产业的红利、发展的红利,帮助人工智能提升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竞争力,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站牢站稳。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