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息!巨龙跃山乡一线穿六城 郑渝高铁为鄂西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06-21 07:24:27 来源:楚天都市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昨日,复兴号列车行驶在郑渝高铁襄阳市东津新区境内 新华社发

张思德在自家面馆前 受访者提供


(资料图)

南漳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田和灌溉用的泉眼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陈勇

秦小丽在茶园走访 受访者提供

覃万梅和员工一起准备菜品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关前裕

6月18日,向平和妻子安排当天的生意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博

郑渝高铁起于郑州,经湖北,终至重庆。其中湖北段长287公里,设站6座,分别是襄阳东站、南漳站、保康县站、神农架站、兴山站、巴东站。郑渝高铁昨日全线开通运营后,湖北到郑州、重庆均可实现2小时通达,而且结束了南漳、保康、神农架、兴山、巴东不通高铁的历史。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郑渝高铁湖北段沿线7位代表性人物和建设者,听他们讲述与高铁的故事。

张氏窝子面传承人张思德喊话

期待更多外地客来吃襄阳面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鄢鹏 马鹏飞

6月14日清晨,襄阳市樊城区松鹤西路三顾城牛肉面馆前,人气像灶台前的热气般升腾。

“牛肉2两,要辣!”话音刚落,掌勺的中年男子熟练地抓起一把面丢进竹笊篱中。笊篱在开水中转了两转,面溜到瓷碗里。舀一勺牛肉,淋上牛油,碗里多了浓烈的颜色。

掌勺者名叫张思德,今年46岁,樊城区非遗项目张氏窝子面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你知道吗,现在的牛肉面、牛杂面,是以前的窝子面发展演变而来的。”张思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他的曾祖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面条,一头是用荞麦、高粱做的面条,一头是开水。面条煮熟,加上盐、调料、葱花即可。后来,原材料变成了面粉,增加了豆腐丁、大葱、肥肉末等浇头。

上世纪80年代,张思德的父亲在樊城友谊街开了第一家窝子面馆,浇头逐渐增加了牛肉、牛杂、肉末、杂酱等。2008年,父亲去世,张思德继承家族生意,决定改变“牛肉面江湖”。

2017年,时任襄阳牛肉面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技术总监的张思德,开始了牛肉面的方便化、标准化、规模化之路。他花了一年时间,研制出顾客可以自己在家煮且保持面馆口感的袋装牛肉面。后来,冲泡5分钟即可食用的桶装方便面上市。

随即,张思德注册商标,建立生产线,批量生产桶装、袋装的牛肉面、牛杂面、豆腐面等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各地。

目前,张思德已经培养了上千名学员,最远的来自牙买加,也有中国学员将面店开到了迪拜。

记者看到,桶装面的面条很细,类似重庆小面。张思德说,随着郑渝高铁开通,他将带着他的产品,开拓四川、重庆等市场,和重庆小面正面PK。他也期待更多外地客乘坐高铁来襄阳,吃一碗当地的牛肉面。

“女汉子”回乡开起家庭农场

盼高铁带来五湖四海观光客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实习生 彭钰雯

据南漳县东巩镇峨眉山圆通寺遗址碑载:“山麓多灵泉,而上泉下泉灌溉沃壤其尤著也。”

古寨春秋寨脚下的东巩镇上泉坪村,就有一眼千年古泉。盛夏时节,泉眼呈现美丽的蓝色,犹如宝石镶嵌在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泉水清澈而冰凉,滋养着这里的2000亩良田。

种田的是一对80后夫妻,丈夫陈磊负责稻米生产和加工,妻子赵青负责品牌打造和销售。他们种出来的米,叫东巩寨子米。

赵青在南漳县城长大,以前从没干过农活。2012年,她放弃武汉一家企业的会计工作,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毅然回乡投身农业。2013年3月,她拿着10万元贷款,在姚岗村流转180亩土地,注册了南漳县首个家庭农场。

2013年,赵青第一次尝到丰收的喜悦。2015年,她带着400多户村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成立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冰凉的泉水用于灌溉,水稻不发根,产量不高,但胜在天然纯净,微量元素丰富。赵青和丈夫放大冷水稻的优势,选用优质水稻品种,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制剂替代农药,用修耕、绿肥等方式提升地力,生产高端寨子米。

7年间,赵青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东巩寨子米,打造成了响当当的地方品牌。她还研发出了低糖米、黑米茶等新产品。

这些年,为了东巩寨子米的发展,赵青频繁往来于南漳和武汉等地,“坐车坐怕了”。郑渝高铁开建后,她便开始规划高铁开通后的发展。这两年,她策划种植了彩色水稻,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希望高铁将她的寨子米带出南漳的同时,也能带来五湖四海的观光客,来实地看看长出高山冷水有机米的美丽南漳。

神农架大九湖餐饮老板

要把餐馆开到武汉等大城市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6月16日,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游人如织。

45岁的餐馆老板覃万梅,和员工一起忙着准备菜品。“神农架终于要通高铁,太开心了!”覃万梅说。

2009年,覃万梅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2013年,大九湖湿地生态移民搬迁实施,覃万梅第一批响应。她用拆迁款在镇上继续开餐馆,陆续开了9家餐馆、1家客栈。

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让覃万梅和大九湖镇所有旅游业从业者备受鼓舞。“我要把餐馆的配套设施更新换代,把菜品做得更精致,把服务标准再提升,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覃万梅说。

随着神农架进入高铁时代,昔日偏僻的大九湖,也不再遥远。覃万梅表示,此前她就有在武汉等大城市开设分店的打算,但受制于运输不便,当地特色食品保鲜问题无法解决,她只能作罢。高铁开通后,从神农架到武汉只要大约2个小时,新鲜蔬菜运输不再是问题了。她决定6月底到武汉考察选址,开一家上档次的餐馆,专卖正宗的神农架特色食品,让武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品尝正宗的神农架美食。

昔日山民掘金高铁新区

“彪娃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 通讯员 王春雷

“彪娃子,快去街上买点草鱼和鸡。今天客人比较多,订了二十几个人呢!”6月18日,天刚蒙蒙亮,在巴东县高铁新区金叶湾小区临水民宿,“彪娃子”夫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彪娃子”名叫向平,曾是地地道道的山民。此前,他和妻子长年在外务工,孩子由年迈的父母照看。为支持郑渝高铁建设,去年底,他一家五口搬离两层老房子,搬到高铁新区金叶湾小区政府分的新房。夫妻俩决定,借助高铁开通的东风,开办农家乐。

今年5月1日,向平的临水民宿开业,每天订单爆满。看着向平家生意红火,邻居们纷纷前来取经。在他的带动下,金叶湾小区最近新增了5家农家乐、3家民宿、4家超市,小区居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目前,高铁新区金叶湾小区已有283户居民入住。巴东县将高铁新区纳入县城中心城区范围,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万人,这让向平夫妇和当地居民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高铁开通后,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向平自信地说。

高铁开进大荆山区

“世外茶源”正渐渐融入繁华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盼 通讯员 杨邹

位于大荆山区的保康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7万亩,有茶企100多家,连续4年获“茶业百强县”称号。6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官山世外茶源茶场。山路蜿蜒,满目葱茏,茶场负责人秦小丽沏好清茶,香气袅袅。

2014年,退休的秦小丽回到家乡保康,到官山茶场故地重游。在云雾的点缀下,茶园荒芜,厂房破旧,传统制茶手艺也濒临失传。

“这么美的地方成了这个样子,太可惜了。”秦小丽告诉记者。2015年,她接手官山茶场,改茶园、请师傅,用了3年时间恢复茶叶生产。2019年,在襄阳市茶叶评比中,官山茶在78个茶叶样品盲评中获得金奖。

为了推广自己的茶叶,秦小丽既当老板又当业务员。她回忆,她刚开始跑业务拉客户的时候,从保康到襄阳的高速还没修通,开车单程需要近4个小时。高速修通后,仍要2个小时左右。

“通了高铁,以后生意更好做了。”秦小丽说。因为交通不便,官山茶在重庆、成都一带还是空白。郑渝高铁开通后,她将把川渝市场的开拓纳入日程。

秦小丽介绍,除了茶叶生产基地,官山世外茶源还配套了客栈、酒吧、书吧、餐厅等,非常适合周边游和短途游。她正在规划开发原始森林露营地、森林吊桥栈道、森林奇幻木屋等旅游项目,希望高铁开通带来更多人气。

曾经的家园变身高铁站

满满的希望化解淡淡的惆怅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李斌 张雅丽

59岁的王兆伍,家人暂住在兴山县古夫镇鹞子坪社区的过渡房里。他们原来的家在马路对面,现在变成了兴山高铁站。望着这座县城新地标,王兆伍既有淡淡的惆怅,更有满满的希望。

北斗坪村邓家坝曾是香溪河畔一个普通村庄。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兆伍和妻子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搬来这里定居。他靠着厨师手艺四处打工,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不久,女儿出生。

2016年底,王兆伍打工回家,镇干部找到了他,说县里要建高铁站,选址在北斗坪村,希望他发挥退役军人的示范作用,带头支持搬迁。

王兆伍的思绪一下子回到1981年。那年冬天,他应征入伍,部队驻扎在河南信阳。他和几名新兵从兴山坐船到秭归,再转船到宜昌,又乘船到汉口,接着转车到信阳……一路上足足花了2天多时间。这也是兴山人祖祖辈辈的痛——通往外界的路途太曲折、太坎坷了。

即便是眼下,儿子在广州打工,女儿、女婿在南京打工,他们每次回家一趟,也要花上整整一天。现在国家要建设一条高铁,可以直达兴山,这是多好的事啊!王兆伍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支持高铁站建设!

当年腊月,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的当口,王兆伍和其他12户居民一起,搬进了政府安置的过渡房——鹞子坪社区。

在他们的带动下,北斗坪村300多户居民纷纷响应政府号召,搬到了各自的安置点。今年3月,政府为搬迁居民新建的安置小区——皇家庄小区开始分房,王兆伍一家分到了2套120平方米的新房,目前正在装修,很快就能入住了。

郑渝高铁湖北段建设者

5年啃下5506米高风险隧道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吕锐 通讯员 肖帆 刘皓

6月15日上午,看着试跑的高铁列车从高家坪隧道呼啸而出,中铁十一局集团郑渝高铁湖北段五标项目总工程师王永太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我感到很自豪!”

高家坪隧道长5506米,岩体破碎,灰岩地段溶洞、溶蚀裂隙众多,工程地质复杂,隧道内还有瓦斯,施工难度大,是郑渝高铁湖北段高风险隧道之一。自2016年12月进场以来,王永太和同事们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山岭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研究,首次成功采用隧道软弱围岩全断面机械化配套施工,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智能三臂凿岩台车,以及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湿喷机械手、自行式仰拱栈桥、防水板自动铺挂台车等新设备、新工艺,效果良好。

高家坪隧道仅大小溶洞就有30多个,易发生突水、突泥等险情,施工难度大,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一个直径15米、高近300米的溶洞。为保证隧道施工和后期铁路正常运营,在正洞一侧修建的泄水洞、迂回导坑就有5600多米,比隧道正洞还长。

以往,修建隧道掌子面钻孔、填充炸药等全靠人工,耗时长、风险大。高家坪隧道采用的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可实现30秒自动钻孔;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装药设备,采用泵注方式填充炸药,更精准、更安全。以往五六十人施工的掌子面,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施工,仅需10人就能完成,而且安全性和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