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亩良田有了“田保姆” 远安沮河流域破解土地零散等难题-当前聚焦

2023-06-28 15:25:18 来源:湖北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夏至前后,远安沮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插秧机在田间轰隆作响,抢抓夏种尾声。

“这块地我花了800元请人种,种管收都不用我管。”站在自家地头上,远安县洋坪镇三板桥村53岁谭胜利眉开眼笑。种了一辈子地,今年他将家里3亩田,全部“托管”给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资料图片)

远安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瓦仓大米”的主产区,自2008年起,远安瓦仓米统一品种,种植区域迅速扩大。该县沿沮河约6万亩耕地,有3.6万亩统一种植瓦仓米。其中,约有1.2万亩是由公司流转,其他2.4万亩则采用全托管、半托管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由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

这种模式让原来分散的土地重新聚合,让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4万亩良田托管

与土地流转不同,全托管、半托管的土地由农民出资邀请社会化主体提供种地所需服务,收成归农民所有。

在远安,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主要的服务供应商。作为远安最大的大米种植、销售企业,近年来,瓦仓米品牌知名度、市场销售迅猛增长,对土地的需求成倍增加。公司为了统一种苗、种植标准,先后在远安沮河流域流转1.2万亩土地,作为瓦仓大米的核心产区,种植优质稻。

“不算其他投入,每年土地流转费用就在800万元。”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礼奎说,“价值不菲”的土地,让企业不得不另想办法。

相比江汉平原,远安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有限,水田难求,每户两三亩地,土地资源分散。

在旧县镇安陆村,水田每亩承包价格已经达到800元,沮河流域平均价格在600元到700元。再加上后期投入,每亩水田成本在1600元左右。

2018年起,公司在远安县4个乡镇19个村推广土地全托管、半托管的服务模式。农户可以选择“全托”,每亩向瓦仓谷香生态公司付费800元,将整田、育秧、种植、防护、收割、加工及销售全部交给公司;也可选择“半托”,购买育秧、插秧、飞防一套服务,剩下自己管理。

去年,沮河流域2.4万亩良田,都以全托管、半托管的形式,统一种上瓦仓米。“育秧、技术、田间管理仍然是公司统一标准,但土地不用再付出成本。”陶礼奎算了一笔账,公司各地产区加起来5万亩,社会化服务为公司节省土地成本近2000万元。

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

“以前每到夏种时节就发愁,请人、请机械、还要买化肥种子,麻烦得很,现在让别人来种,等着收粮就可以。”三板桥村2组谭朝祖家有6亩水田,有4亩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给瓦仓米公司,剩下2亩自己种。去年家里开了一个农家乐,人手不够,他首次尝试将土地托管,每亩支付800元的托管费。

“种什么、怎么种不用纠结,也不用自己买种子、肥料、农药。”谭朝祖不用天天“拴”在地里,腾出手来经营农家乐。到10月份,他的两亩地最终产量大约2200斤,每斤瓦仓米收购价1.4元,价值3080元,留了自家口粮后,又全部打包卖给了公司。

谭朝祖算了一笔账,原来自己干,耕田每亩人工120元、秧苗带插秧每亩280元、无人机飞防120元、管理水费50元、收割80元、烘干100元,还有农资、日常管理、用工等,一亩成本近1000元。请人种田自己轻松,成本还低了。今年,稻谷收割完后,他准备再花400元购买公司油菜全托管服务。

三板桥村约1200亩耕地,像他这样,最近两年请人种田的不少。原来不少老人“惜地”,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随着劳动力逐渐减少,这些产量不佳、或者撂荒的零散土地以托管形式被重新种上。在远安全县约3.25万亩耕地采取了社会化服务。

托管将原有零散土地集中种植,不仅节省土地成本,2.4万亩的规模,机械化种植成本也成比例下降。洋坪镇农业分管负责人赵爱兵介绍,以整田为例,包含人工费用和旋耕机的费用,1.2万亩核心产区种植已有人工和农机,延伸至托管地块服务,可摊低成本。插秧环节,公司工厂化育秧,将对外出售的280元每亩的育秧成本降至180元,再加上飞防、收割,800元的托管费用可以节省约200元。1000元的种地成本,变成800元的托管费,不仅能覆盖全部支出,还有钱赚。

“更重要的是,农民不需要考虑收获后卖给谁,什么时候能卖个好价钱,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农户大米,风险同步降低。”赵爱兵说。

托管服务走出远安

瓦仓米集中育秧基地,1300平方米的水泥地上铺满嫩绿整齐的秧盘。在与育秧工人仔细核对后,陶礼奎无奈拒绝了来自当阳的1万亩社会化服务订单。

今年,瓦仓米的社会化服务向更大范围挺进,周边宜都、当阳新增4000多亩地购买了全托管服务,沿沮河流域荆门、保康、南漳等地也纷纷种上瓦仓米,面积已经达到7000亩。

规模越来越大,公司也面临“幸福的烦恼”:秧苗供应不上,农机手不足。此前秧苗已经全部订完,工人全天候赶工,原有20多人的服务队伍已经派出,紧急新增的临时性用工已经超过100人。

三板桥村一块狭长的水田里,年过6旬的谢德才、黄才学两人开着农机缓缓前进。看到两人略显弯曲的插秧痕迹,巡逻到此的陶礼奎不得已停下,站在田埂大声指导提醒。谢德才、黄才学两人来自茅坪场镇,6月初紧急入职,培训一周后上岗。才托管田地的农户,又转身上岗,成为专业种田人,增加收益。

陶礼奎介绍,今年公司专门成立汇穗社会化服务公司,购进插秧机、旋耕机、全自动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耕机械60多台套。公司现有25台插秧机,每台农机需要2人配合,需要50名农机手。专业农机手远远不够,年轻人在外,只能选择有一定种田经验的老农。

“新手操作生疏,密度整齐度难以保证,返工几率大,机插过程中秧苗浪费较多。”从6月初起,陶礼奎就奔波在田里,巡逻解决这些老农们的问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朱丽君 赵靖)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