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女”式诈骗频出,精准打击需“产品经理思维”

2019-01-30 09:33:50 来源:新京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卖茶女”式诈骗频出,精准打击需“产品经理思维”

大数据云计算将构成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基础,附带的一个成果是,诈骗集团也变得越来越无所遁形。

最近,广州警方公布了一段防骗视频,揭秘“卖茶小妹”社交媒体诈骗套路,“戏剧性+科普性”带来的广泛传播,也令其有了此前电话诈骗难以达成的效果:油腻男伪装成清纯小妹,“误加”他人微信,而后使用“对话剧本”花费数日巩固自己的人设,培植双方感情,再以“爷爷的茶叶滞销”为名,骗取对方打款,最后拉黑……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曾被数个“小妹”“误加”微信,只不过我没有被其剧本套住而已。但考虑到中国巨大的网民基数,以及相当大比例缺乏基本的识别骗局能力,几乎可以肯定,如果警方缺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应对决策,这个本应让诈骗集团无所遁形的风口,却将成为他们收割韭菜的新黄金时代。

“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十几年前的流行话语,已经消匿良久。互联网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网民几乎生活在一个透明的时空中,我们每个人的数据都被记录、汇总、计算,并被应用于各种商业场景中。它带来的坏消息是,个人隐私的让渡似乎已不可避免;好消息是,大数据云计算将构成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基础,附带的一个与本文相关的成果是,诈骗集团也变得越来越无所遁形。

这当然是个过于简化的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无远弗届与支付便捷的特性,网络诈骗很难真正绝迹,考虑到网民基础巨大,诈骗案例总量应该还不小。

在此背景下,广州警方公布相关的套路视频,提醒网民不要被骗,有其积极意义,它可以提升大家的防范意识。但一则视频所能抵达的人群有其限度,那些更容易被诈骗的人群可能恰恰难以被覆盖;二则当这个套路被曝光后,诈骗集团会迭代剧本,进化出新的伎俩。

这不是说预防教育不重要,而是说预防教育要能跳脱出个案,将各种诈骗套路的本质特征植入网友们的心智,形成抗体。这中间的难点在于,目标网友防骗心智的培植,常常落后于诈骗集团的花样翻新。

因此,警方应具产品运营思路,要有人性洞察,更要有商业思维,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易骗群体)在哪里,他们需要怎样的预防教育,以及如何触达他们,将方案落地,形成有效的转化。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抑制竞对(诈骗集团)的迭代与进化,将更多用户抢占到自己这一方。

和纯粹商业竞争场景不同的是,警方有着公权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法律的限度内,寻求与诈骗集团聚集的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合作,以及降维打击,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现实中,有的警员常以报案者被骗金额不够巨大为由,拒绝立案,这客观上也纵容了诈骗团伙。类似“卖茶小妹”这样的骗局,常常需要跨省办案,这需要警方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心。

总之,警方还需主动出击,在合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对诈骗集团信息的有效留存与识别——这比电话诈骗时代要容易得多,在精准打击犯罪上真正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