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两年的 mRNA 公司,卖了 8.5 亿元

2023-06-29 13:47:47 来源:钛媒体

打印 放大 缩小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氨基观察


(资料图)

一家新锐的 mRNA 疫苗公司,价值几何?在两年前,艾博生物给出的答案是,200 亿元。

2021 年 8 月 20 日,艾博生物完成总额超过 7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 200 亿人民币。这也一举刷新了中国生物药企 IPO 前单笔融资纪录。

但如今,传信生物卖身百克生物给出的答案是,8.5 亿元。并且,交易的条款极其严苛,不仅需要分步进行,更携带对赌条款。

虽然两家企业并不在同一条线上,但巨大的落差,依然指向一个事实:mRNA 公司的红利期是短暂的。

新冠疫苗带给 mRNA 公司的红利已如烟般散去,只留下尚未完全成熟的 mRNA 技术,以及不知道未来驶向何方的企业在原地踌躇。

去向何方,成为了 mRNA 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市场自然不再愿意耗费极高的价格加入豪赌。

2 年时间,mRNA 领域的各明星公司从备受瞩目走向艰难挣扎,参与各方不说摔得鼻青脸肿,但失去的时间与错过的机会已无法挽回。

或许,那些投资人会懊恼,当初应该慢一点,更谨慎一点;创始人会后悔,当初应该快一点,更快一点。

但商业世界里没有如果。

mRNA 选手的 " 屈辱 " 卖身

虽然在常规认知里,卖身可以套现,但传信生物要想完成这笔交易并不容易。

6 月 27 日,百克生物表示将会按照一次定价、分期实施的原则,分步对 mRNA 公司传信生物进行增资及股权收购,并最终持有其 100% 股权。具体来说,百克生物对传信生物的收购分为三步。

第一步,百克生物会先出资 1.5 亿元收购传信生物 17.64% 的股权。照此计算,当下传信生物估值不过 8.5 亿元。

第二步,百克生物对传信生物二次增资。不过要想达到第二步,传信生物必须达成以下里程碑:

1 个 mRNA 疫苗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启动 Pre-IND 会议

2 个 mRNA 疫苗项目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分子确认。

第三步,百克生物对传信生物完全收购。到达第三部也需要达到以下里程碑中的 2 个:

1 个 mRNA 疫苗项目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

1 个 mRNA 疫苗项目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IIT)首例受试者入组

1 个 mRNA 疫苗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启动 Pre-IND 会议。

从这些条约中,我们也不难察觉这起并购合作是从戒备、不信任的起点开始的,百克生物对传信生物 mRNA 的研发能力并不能信任,因此选择用一个个里程碑,来保证自己的权益。

此外,百克生物还用对赌协议给自己加了一道 " 保险 ":

如果传信生物没能在二期增资款交割后的一年时间内达到并购里程碑,百克生物有权利以 0 元的价格,获得传信生物的一部分股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面对这样并不平等的并购案,传信生物又为何会妥协?答案在于,为了活下去。成立于 2021 年的传信生物尚无造血能力

截至 3 月 31 日,传信生物尚未有收入,净资产仅剩 6228 万。按照 2022 年一年亏损 4348 万的趋势来看,传信生物资金最多支撑一年时间。

但眼下,随着 mRNA 热度消退,囊中羞涩对传信生物,很难再从投资机构手中融到钱。

为了生存下去,传信生物不得不接受这些严苛条约,并背负上对赌协议。

失去的新冠红利

百克生物提出的严苛收购要求,也展示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今投资者对于 mRNA 公司的热情已陡然下降。

将时间拉回到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 mRNA 技术推到了舞台中央,超高的保护率、超快的研发速度,无不凸显出这一新技术的无限潜力。

mRNA 公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而国内,当时布局 mRNA 领域的公司尚处于初创甚至萌芽阶段,可选择标的寥寥,但国内投资者又不愿意错过这一风口。

在这种情况下,蜂拥而入的资本,都将眼光投向几家相对靠谱的 mRNA 企业上。这也就有了,艾博生物刷新中国生物药企 IPO 前单笔融资纪录的故事。

但随着新冠疫情的消退,新冠疫苗带给 mRNA 公司的红利正在快速消退。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 mRNA 赛道两大领头羊的表现得知。

2021 至 2022 两年时间,BioNTech 和 Moderna 凭借 mRNA 疫苗分别赚了 375 亿美元和 360 亿美元,成为了生物科技领域最亮眼的两匹黑马。

但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形势急转直下,受新冠疫苗收入大幅下降影响,二者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滑 26% 和 70%。

体现在公司市值上,巅峰时期,BioNTech 与莫德纳的市值分别为 1100 亿美元、1890 亿美元,但如今二者市值分别回落至 255 亿美元、460 亿美元。

国而内玩家的情况更为尴尬,2021 年至今国内 mRNA 疗法市场整体处于 " 坐冷板凳 " 的状态。

目前国内仅有石药集团一款 mRNA 疫苗获批上市。其他 mRNA 疫苗玩家,在烧了数十亿元之后,却还是颗粒无收。并且可以预见,短期内国内的 mRNA 产品距离获批上市、实现商业化,仍然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

钱投进去了,却迟迟看不到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者选择离开 mRNA 赛道。所以我们也能看到,2021 年后国内大部分 mRNA 企业,都未曾再获得资本的青睐,相关企业的估值也在 2021 年达到峰值后,一路下跌。

回到百克生物来说,其既不想错过 mRNA 未来的巨大可能性,但也不想在 mRNA 的布局方面花上太多的冤枉钱,所以选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并购方案,也就可以理解。

探索前进方向的跟随者

百克生物对于 mRNA 赛道的纠结,也是大部分药企的共同心声:

大家都知道 mRNA 技术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短期内,除了新冠疫苗外,mRNA 技术的实际落地还难以实现。

虽然,此前 " 用 mRNA 技术将所有的疫苗重新升级一遍 " 的呼声,一度给 mRNA 技术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

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mRNA 技术的下一个想象空间还未真正开垦出来。如今,mRNA 技术针对 RSV 疫苗、流感疫苗的征服战,并没有重复 mRNA 技术在新冠领域的碾压之势。

当然,mRNA 技术还有其他的用武之地,比如癌症疫苗。不过,眼下 mRNA 癌症疫苗距离真正落地尚有遥远的距离,BioNTech 此前预估 mRNA 癌症疫苗可能要在 8 年后才会上市。

回到国内来说,布局癌症疫苗者寥寥无几,且进度都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癌症疫苗,对于国内 mRNA 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投资者不买单、药企自身也尚未挖掘出 mRNA 技术的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mRNA 技术对国内玩家的实际价值有限。

在 mRNA 领域,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进退维谷也不难理解。

在新冠红利的驱动下,国内几十家公司,一拥而入 mRNA 赛道。但实际上,mRNA 技术依然仅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如果不是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或许 mRNA 技术想要成功产业化落地,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也决定了,mRNA 技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发育成熟、找到另外的前进方向,而这个过程不会太容易。

但 mRNA 技术的未来毋庸置疑,它一定能在未来的创新药研发中,杀出一条血路。只不过,在未找到明确的方向前,注定会有药企会倒在探索之路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