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食品,要让每一顿饭吃得放心

2018-10-17 08:20: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 放大 缩小

网售食品,要让每一顿饭吃得放心

一些自制食品披上“家庭作坊”、“妈妈味道”的“外衣”,通过网上购物平台,渗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哪项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那恐怕非互联网技术莫属了。民以食为天,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家庭主妇们减少了去菜市场的频率,转而研究起网购平台的满减优惠;上班族深夜回家不再用一桶泡面填饱肚子,而是打开外卖软件,点上一些可口的菜肴;老年人不再发愁拎着全家的食材蹒跚而行;年轻女孩津津乐道于各种零食店铺花样翻新的小吃。网购食品的流行,已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购物习惯。

今年57岁的田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她从网上购买食材已经好几年了。“我家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离超市也比较远,买生鲜食品很不方便。后来看到小区业主群里有人用‘京东到家’买菜,可以把几公里外超市里的商品在1小时以内送到家里,也不贵,就开始从网上买了。”除了便捷以外,网购食品也是一些人的无奈之举。28岁的小高是一名程序员,他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0时多才能到家,“我在北京一个人租房住,下班回家已经精疲力尽了,根本懒得做饭,而且一个人的饭也很难做。外卖虽然贵一点,好歹是现做的,比那些方便食品健康点。”

网购食品大致可以分成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从网购平台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除了渠道不同外,这些食品在超市、商场中也能买到。消费者选择从网上购买,或为了追求低价,或图个方便。其次就是从网购平台购买生鲜食材类商品,有些是快递员从正规超市采买的,有些则是平台或第三方生产、制作的。还有一类就是我们常见的外卖。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花样。微信圈中,一些自制食品走红,它们标榜的“纯天然”“手做”“私房”“家的味道”十分诱人。除此之外,一些网购食品还与扶贫结合起来,大打感情牌。有网友爆料,很多扶贫食品的宣传图片是用图像处理软件做出来的,同一个农民伯伯,不仅家里种的苹果受灾,栗子、桃子、香蕉、橘子也都受灾了。有网友感叹,大爷家怎么可能一下子种这么多种作物?

安全问题需警惕

网购消费模式具有滞后性,消费者无法像在餐厅或超市一样对商家的卫生和食品安全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因此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2016年,央视“3·15晚会”接连曝光“饿了么”平台上某些黑店触目惊心的卫生情况,引起轩然大波,再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当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等制度。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和行业自律的加强,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逐渐得到好转。

然而除了“正规军”外,一些游走于微信等社交软件中的网销食品“游击队”成为监管的盲区。一些烘焙爱好者将自家的厨房作为车间,通过朋友介绍、微信群等打开销售渠道,在没有相关经营许可和卫生许可的情况下从事食品销售。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大可以删掉好友了事,存在极大隐患。一些用户量不大的家厨类手机软件,集社交与经营内容为一身,打着分享美食的旗号从事非法食品销售。消费者网购食品只有抱着撞大运的态度,不出问题则已,出了问题将面临无人担责的尴尬境地。

监管自律都需要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69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64亿。如此庞大的网购规模与外卖规模,形式多样、平台众多的网售食品销售渠道,给政府执法带来巨大的难度。面对这一难题,今年公布的《电子商务法》正式将微商列入电商范畴。其中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范围包括三类:自建网站经营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电子商务经营者。这意味着通过微信、网络直播等方式销售食品的经营者,也要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除了国家行为外,一些电商平台也积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行业自律为消费者吃上安全的食品保驾护航。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9家电商平台9月30日联合启动了食品保健食品反欺诈反虚假宣传电商联盟,并发布《食品保健食品反欺诈反虚假宣传公约》,承诺严格审核入网食品经营者资质,禁止无证无照商家入驻;严格食品广告宣传内容的审查与发布,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等。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踏实地吃每一顿饭。网售食品“正规军”和“游击队”的经营正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国家监管体系中,终有一天消费者的每一顿饭都能吃得放心。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