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房子价格悲观者总是正确但未来永远是需要乐观者的

2020-08-20 16:53:41 来源:房本儿

打印 放大 缩小
1957年,美国一位名为约翰·威廉生的经济记者,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发表了一篇以“正越过峰巅的繁荣”为标题的文章,他认为在1930年开始的20年间,美国在工业厂房和固定设备的大量投资把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之中拯救出来了。

但如果要保持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国就需要从生产转化到消费。

需要向劳动力、教育体系以及科技基础进行投资和投入。

这篇文章被一位当时洛克菲勒智囊团的哈佛年轻教授亨利·基辛格引用,并称为美国度过二战后经济危机的国家方法论——消费升级和科技转型。

还是1957年,退休的美国总统里根,不顾家人反对,花了2.9万美金在加州一个海边的小村子买了一个房子。

2017年,这套房子卖了2200万美金,60年涨了750多倍。

6月18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经济内循环,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科技转型也开始。

很多人说,经济内循环就是要打压房价,促进消费,才能循环。

之后的故事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但听听我们关于经济内循环的解析,或许你能找到方向。

01

内循环,是“美国要生产,中国要消费。”

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背景是全球经济失衡,这和1957年美国和欧洲的关系是一样的。

只不过是当时要消费的是美国,要生产的是欧洲。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清楚:美国开始消费转型,走入放松货币、资产升值、财富增加、消费扩张的路子,美国资产永远会涨的概念,就是从1957年开始的。

欧洲开始产业转型,努力往产业链高端升级,去金融化,制造业回流,拉高全民收入。实现全民收入的普涨。

1957的美国,换成了2020年的中国。中国的资产会不会涨?历史其实已经告诉你答案了。

02

内循环是消化产能,中国最大的产能是金融

经济内循环,是自己的一部分产能自己消化掉。

中国最大的产能是金融产能,大白话就是钱多。

这个庞大的金融产能,衍生出了庞大的基建、金融、能源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近10年,中国的土豪们都跟煤有过爱情,银行的行长们说赚钱赚的都不好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要有一带一路。

1957年的美国也是如此,大而不倒的金融业带领它的能源小弟们,四处扩展投资。结果就是能源危机,金融危机。

这些过剩的金融产能,四处碰壁之后,最终回到的股市,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牛市周期。

在中国,谁是真正的股市?想必大家心中是有结论的。

03

内循环,要扩大消费,真正的大消费是政府

中国要扩大消费,支撑内循环。但是居民消费永远是经济消费中的小头,大头是政府消费。

无论是1957年后的美国还是1980年代的欧洲,在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向中,政府永远是主力。

无论是美国在东海岸的城市,开发还是欧洲的城市群开发。

这些政府消费,才真正扩大整体社会消费能力,这些政府消费的钱是哪来的了?依然是城市群开发后的城市地产升值。

而且,住房消费会带动70几个行业,包括装修、家具、家电无不是由住房驱动的、体量巨大的消费。

在中国政府消费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税收,更大一部分是土地出让的收入。

如果房地产行业真如很多人所言向下波动,我们的消费能力从何而来?

04

内循环的核心是循环

你的工资收入提升来源于你老板的生产收入的提升,你老板的生产收入提升来源于整个社会资产的收入提升。

整个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有钱让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循环起来。

房地产就是这个是货币循环的倍增器。打个比方,你们家拆迁,分了1000万。

然后你买车买表,买爱马仕。这看是货币循环了,但它没有倍增。而且有可能你还不花钱,都存起来吃利息。

这时候,货币的水就断了,经济就不循环了。

但如果你买房子?买你得贷款。

以后呢,还可以作为抵押物把房子抵押再去贷款。

不止是你,开发商也用土地和房子抵押贷款再开发,政府更是如此。

这样,市场上的1千万,就可能派生出5千万甚至1个亿。

所以,经济越循环,你越需要一个固定在自己手里的资产。

05

房子是消费品,美好生活里总得有个好房子

联想到美好生活,大部分都会想到一句诗: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北上广深甚至达到了2万美。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温暖的1万美元。说的是什么了?

当人均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将向环境和温度都更舒适的阳光地带流动。

同时呢,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增加的消费将转向享受型消费,这时的文旅地产、养老地产、度假地产等将越来越有投资价值。

经济内循环并不是新概念,1957年的美国通过它扭转了美欧关系,真正意义上超越了欧洲。

2020年的中国,我们也迎来了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也迎来了这个国家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就像你本儿叔经常说的一句话:悲观者总是正确的,但未来永远是需要乐观者的。

愿我们都能像里根同志一样,用永远乐观的眼光和长远睿智的洞察,获得长久的财富与幸福。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