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市场壮大 让消费者有意愿为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买单

2021-06-25 14:18:2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出口转内销,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称谓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外贸企业以来,在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下再度焕发了生机。继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提出包括转内销商品有着与出口商品“同线同标同质”等十条举措支持出口转内销措施以来,坊间一度掀起一波“在内循环大旗下力促内销市场全面提质,尽早促成内外贸一体化”的呼吁。

日前,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计划》),就明确提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并重申鼓励商品市场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那么,是否只要实现了转内销商品与出口商品“同线同标同质”的条件,就能确保内销市场全面振兴,继而弥补外需疲软下对外贸企业的冲击?答案并不尽然。

至少,从消费表现看,仍有继续深挖潜力的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3亿元,同比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4.3%;环比增长0.32%。而更能反映消费“压舱石”地位的最终消费同样值得欣慰,数据显示,2020年最终消费率达到54.3%。2011—2019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3.4%。尽管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终消费支出仍是近年来最高水平。

消费的持续向好和稳定表现也为需求侧谋求更多空间预留了伏笔。记者以为,出口转内销的政策实施路径最终需要落到需求侧。要切实从需求端着力,真正让消费者有意愿为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买单,继而壮大内销市场。

而促成消费意愿的释放则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当前树立消费者的信心才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对需求端如何提升和释放需求需要精准研究,可见的举措包括并不限于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支持工作,比如加大消费券折扣力度、鼓励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也包括给予财政支持有效引导需求释放。

其次,要真正促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通过包括缩小贫富差距、改革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等举措提升我国消费能力的基础。

第三,亦是能够激发消费意愿释放的直接因素,即商品供给能否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移动互联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才能真正发挥连接优质商品和消费终端需求的作用,继而实现消费对整体经济的引领和提振作用。

实际上,在新发展格局下看待出口转内销的积极意义,可将其理解为进一步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围绕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目标,进一步强化国内循环,提升国内品牌效益的促进手段。应该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更多发挥内需作用。而国内大循环要保持畅通,则需要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