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幅和消费增速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2020-09-23 16:47:38 来源:成都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先来看一组数据: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来自成都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8月,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7亿元,本月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年内当月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再来看一组场景:人民公园、天府三街体现出的闲与忙,太古里、新二村体现出的潮与“土”,地铁1号线、茶馆体现出的快与慢,华西坝、高新区体现出的古与今……不久前,互联网上一段叫作“世界上存在两个成都”的视频,把成都定义为“成都的成都与世界的成都”,引来无数人观看点赞。在这座城市,人们似乎是在两个平行的成都之间来回穿插生活,丝毫不觉夸张。

连日来,本报记者试图探寻从消费视角出发,探寻数据背后活力绽放的源泉,与“两个成都”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经过一番探寻发现,二者是相通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成都消费保有其特色的精华所在,让这座城市首先是有辨识度、有自身特色的,这就是所谓“成都的成都”;在创新活力与开放动力中,成都正置身全球视野,走进消费前沿,成为“世界的成都”。

穿越疫情,作为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这“两个成都”在以文化底蕴、创新活力与开放动力为关键词的三组场景“对话”里,尽显活力。

场景1 文化·人间烟火消费有特色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成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发布的2017年全球最值得去的21个旅行目的地榜单,成都赫然在列;《孤独星球》推出的《2018年度榜单:亚洲十大最佳目的地》,四川省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地区,而四川省会成都则是该榜单的重点推介对象。

充满烟火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成都的成都”一路演变为“世界的成都”。

在体验民俗习俗中传承文化内涵

不同人群都能在这找到“归属感”

古街的青石板路、 古朴的门廊窗阁、闻名遐迩的美食小吃、特色小摊的民间艺人展演……充满历史韵味的木结构房屋和商店,到处挂满红灯笼和古朴的招牌,游客在这里既能够触摸到历史,又能够赏心悦目。这就是锦里。

近日来,锦里再次被推上“热搜”则是因为“出街吧 汉服”的话题,目前话题推广热度高达2亿。采访当日的锦里街上,记者也偶遇到了着汉服、戴配饰、结伴同行的游人,他们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

“锦里古街长久以来,恪守古风,‘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锦里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面对记者采访时直言,汉服活动之外,其实包括中秋、端午等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锦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意在让游客在体验民俗习俗中,传承民俗文化内涵,在非遗项目展演中,唤起对节日的激情参与,在日常消费体验中,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

上周的采访中,该负责人特别提到去年提灯走月,夜雨中秋的场景。“民俗晚会、传统集市以及复原汉服展示等吸引了几千人至此,这也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侧面反映了‘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为何如此多的人“青睐”锦里?在上述负责人看来,文化背后则是成都这座城市诠释消费的自我表达。“这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集聚约30种,如吹糖人、成都皮影、蜀绣等。”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年轻人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在这里品味各色美食小吃满足口腹之欲,老年人则可以品茗“摆龙门阵”回味市井生活,可以说不同人群都能在这找到“归属感”。

挖掘文化特色

形成独特竞争力

因为赵雷的一曲《成都》,玉林老街再度走红,在这之后,这条成都街道被许多游客纳入成都必游的打卡胜地,和玉林同在一份名单的,还有锦里、宽窄巷子……

显然,宽窄巷子能让诸多国内外游客提起兴趣。而宽窄巷子则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纷纷入驻:诗人翟永明开了白夜酒吧,诗人李亚伟开设了民间精品菜……众多天府文化创意产业在这里聚合,让街道能够满足“逛”的需求,最终也转换成了可观的购买力。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宽窄巷子片区游客量就达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2%;营业总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42%,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不满足于此,9月初,成都又提出了造“街”计划——将在不到两年里打造161条特色商业街,更强调这里的“街区”,不再只是集聚生产居住等功能的存在,服务本地居民,更重要的是有品牌、能级和文化魅力。

事实上,在一部分人看来,生活气息才是一座城市的精髓,而未必是那些“千人一面”的商业中心。对于这一点,成都这座城市似乎理解得更为透彻,也表达得更有特性——最大可能挖掘其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风口资本赋能,激发其产生更具生命力的自我造血功能,以“文化”为突破口,诠释新一轮消费型城市竞逐的独特表达。

责任编辑:ERM523